我国全面脱贫取得历史性胜利后,近半年来,随着多个中央级会议定调,“共同富裕”成为舆论热词。在1月14日举办的新京报2021年金融行业评选颁奖典礼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谈了他对金融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思考。

杨涛表示,金融科技不仅要帮助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更要挖掘它的外部效应,比如在支持小微企业、绿色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如何发挥效力。

他认为,金融科技天然地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在直接助力共同富裕重大举措落地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应对经济结构失衡、支持小微与促进就业等。

但也要看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一些挑战,像前些年的P2P,不仅没有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反而消灭了很多人的财富。对此,杨涛表示,要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与加强消费者保护,“帮助别人前,自身要健康发展”。此外,还要优化数字化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

金融科技不仅要帮助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更要发掘外部效应

首先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看,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大挑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杨涛表示,这三大要素中,有两个与我们探讨的共同富裕密切相关。

一是需求收缩。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增长逐渐乏力的状况,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及财富格局方面出现了问题。未来中国经济需求拉动的一个重要短板就是低收入人群,放到经济学的“木桶理论”中看,他们是整个中国经济木桶的那块短板,如果不解决,木桶就很难盛满。

二是预期转弱。之所以转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中长期的内生增长动力在弱化(经济主体对未来不看好);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难以为继,我们出台了很多短期政策,要关注是否会出现叠加、扭曲,是否真正能转化到每个人的获得感上。

“当我们讨论金融科技或者数字金融时,其实背后所想的不仅是利用技术手段使得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体现经济的外部性及社会的外部性。”杨涛举例称,近年推出的俗称“监管沙箱”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入箱项目是否有利于支持“六稳六保”,是否能支持小微企业、绿色经济、乡村振兴等,就是外部性的体现。

金融科技可直接助力共同富裕重大举措落地,同时要防范风险并加强消费者保护

杨涛表示,把金融科技和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科技在直接助力共同富裕重大举措落地方面可以做哪些事。

“例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内生增长问题,金融科技的一个切入点就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又如在应对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上,以当前市场讨论较多的从供应链金融到产业链金融为例,面对大量松散的、弱势的产业链,要思考如何利用新兴金融科技加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有效带动这些产业链优化升级,间接对这个产业中的从业人员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杨涛称。

金融科技可以做的事,还包括以数字普惠金融探索支持小微与促进就业、以金融科技改善消费金融与财富管理、以文化金融与科技融合来服务人民精神生活、以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金融科技帮助别人之前,首先自身要健康发展。因此金融科技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第二部分就是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与加强消费者保护。”他说道。

杨涛表示,需要进一步增强监管科技风险防范能力。完善金融科技风险的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切实提高金融科技的风险识别和预判能力,强化对金融科技风险情景分析、应急处置、危机预防、预案储备和长期评估。

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是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除了要安排好常规性的消费者保护措施之外,更应当重视系统性、体系性、制度性监管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风险,对金融消费者的伤害将更加难以弥补。

因此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引领下,应该逐渐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从后台的辅助性工作,转变为规范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前置工作。在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侧应实施严格的“穿透式监管”,增加违规成本,在需求侧则要加强对用户的宣传教育以及救济政策。

第三部分是优化数字化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他谈到,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金融也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指支付清算体系,包括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交易数据库等。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则还包括货币体系、数据服务体系、征信体系、技术基础与设施、监管与合规、金融消费者保护、财务与会计、金融文化等。只有不断完善数字化时代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才能促使金融活动更加高效、合理运行,从而更好地给实体经济赋能。

“完善金融科技生态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了促进金融效率与效益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杨涛说道。

(文章来源:新京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