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内蒙古机场集团转变创新工作思路,发动广大基层员工,瞄准安全、服务、运行保障一线中的难点、痛点,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新活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五小”创新项目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不仅在业务领域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更在文化层面大幅提升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正可谓:切口虽小,变化却十分显著。
立足岗位实际,创新成果见效快
相比较国内多数机场开展的技术创新,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来自基层员工的“五小”创新成果显得并不高端,可就是这些类似于“石雷”“木炮”一样“土”发明,却紧紧契合了工作需要,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机务员赵向南在轮档上喷涂反光漆,有效防止夜间保障中的机务员遗忘撤离轮档,巧妙消除了航空器保障中的安全隐患。安检员王敏发明的“炸探仪防尘罩”,至少减少了60%因风沙、灰尘造成的校准物(NBN)故障,以1000多元投入每年为呼和浩特机场节约炸探仪维修费约40余万元。呼和浩特机场朱华北研发了除冰废液净化再利用项目,将航空器除冰废液回收、净化,检测后降级用于道面和机坪除冰雪,每年可节约道面除冰液成本约80万元。
据统计,2021年3至12月,内蒙古机场集团共收集“五小”创新成果487项,数量已超过“十三五”期间创新项目数的总和。这些创新成果在安全、服务、运行等各业务领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着眼激发活力,主人翁意识被唤醒
除创新成果的广泛见效,在“五小”的推进中,一份“意外”收获令内蒙古机场集团领导班子坚定了继续大力推进“五小”创新的决心。
锡林浩特机场的安检员宫璠发现:很多老年或行动不便的旅客抬腿接受鞋底检查很吃力,而如果安排老年旅客单独坐到座椅上接受鞋底检查,既影响了他们的出行体验感,又降低了安检工作的效率。他主动在人身检查位置旁设计安装了扶杆,非常便于老年旅客把握和借力,一个小创新就使几十万从内蒙古机场集团各机场出行的老年旅客感受到了服务的便利和贴心。像这样实用的小创新,还有行李整理台、双色轮档、登机桥过渡踏板、手语引导图册等等。在2021年参加评审的200个项目中,有近半数创新项目都很好地解决了运行保障中的实际问题。从以前的“反正也没人管”到现在的“应该想法儿解决了它”,“五小”带来的是:员工真正把企业的事儿当成了自己的事儿,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有了很好的抓手。
员工主人翁意识的提升,还体现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不断完善上。
2021年4月,在包头机场电动扶梯扶手消杀改造的基础上,乌海机场的张鑫利用输液器的原理,自行设计组装了扶梯点滴式消毒装置,大幅降低运维成本,很快在全内蒙古机场集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各机场并没有停止对扶手消杀问题的改进研究,增加增压水泵、采取滚轮接触式消杀、设计小型喷头进行不接触均匀消杀等等……一个又一个更好地改造设计,既满足了防疫需要,又兼顾了服务质量要求。
聚焦“快”与“广”,管理机制作支撑
“五小”创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切入点找得准,更离不开科学评审机制的有力支撑。
为了让“五小”创新长期保持蓬勃活力,内蒙古机场集团以“快”为核心要素,出台《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五小”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确定了“申报快、评审快、奖励快、反馈快、推广快”的工作机制。
在评审周期的设定上,只要通过初评的项目达到20个,就立即组织开展“五小”创新项目评审会。评审会结束当天,就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当月,就对设计发明员工进行奖励。为提高项目评审效率,内蒙古机场集团还依托OA平台,自主开发了“五小”创新信息平台,实现了项目申报、展示、评审、推广、反馈全流程一站式管理,打造了从项目启动到应用的“五小”创新高速路。
为了实现以点带面,内蒙古机场集团在全集团推广创新成果,191个“五小”创新项目列入推荐清单,其中87.96%的项目已经“走出”本机场范围,在其他兄弟机场得以应用。“一个针对安全问题的‘五小’,解决的就是一个安全隐患,如果把这个项目复制到各个机场,那产生的效果就是成倍数的!”在一次评审会上,评委们一致讨论到。据统计,2021年,直接涉及安全类的获奖“五小”创新成果有49个,应用了139项次。因为“广”,小创新真正发挥出了大作用。
回顾2021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根据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思路准、效果佳、措施足的“五小”创新之路,以小切口带动了创新发展的大改变。展望2022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年度工作会上明确:“进一步挖掘服务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创新项目,全面推动‘五小’创新在安全服务、运行保障、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北疆空港创新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