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癌症防治话题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就癌症的早筛防治建言献策。

“早期肿瘤的症状是什么?是没症状,没有典型症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说,大多数人都是到出现发烧、吃不下饭、总是不舒服等症状后,才到医院就诊。但是,恶性肿瘤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几乎都已经是中晚期。因此在自认为很健康的情况下,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

王贵齐表示,从来就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像在我国高发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从正常到中晚期癌一般是10年到15年的时间。目前我国的筛查和早诊技术已能发现早期癌与癌前病变,再通过超级微创技术,在保全人体器官、保证术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来治疗甚至治愈这些疾病。

癌症早筛有望大幅提升生存期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建议,加强癌症早筛的合规化和资质认证,发挥居家筛查的“漏斗”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早期筛查与诊断有利于尽早干预癌症治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患者生存率。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资料显示,八成以上的肺癌、乳腺癌、肝癌、肠癌等常见肿瘤患者就诊时大多数处于中晚期,不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且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费用负担。

据了解,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获益提升是以月来计算,如果一款新的药物能显著提升患者8个月、10个月的生存时间,那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重磅药物。但如果癌症能在早期被发现,患者生存期的提升可以年来计的,甚至可能治愈,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对此,和瑞基因CEO周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癌症临床上不断有新的治疗手段面世,但都面临一个问题,即肿瘤进展到中晚期,即便通过一些创新的疗法去治疗,患者获益也是很有限的,但这时候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负担非常大。

“正如多位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所指出的,早期筛查防控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癌症解决方案,将癌症发现时间提前,无论是临床还是患者经济上的获益都会更好。”周珺向记者表示。

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落地

随着临床需求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癌症早筛市场快速发展。

“从技术上来说国内外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各具优势;在临床资源等某些方向上,中国有自己独到之处。”周珺向记者介绍,NGS技术的应用,让企业能在更广的维度、更复杂的层面去早期发现肿瘤,这一技术的应用给早期防治肿瘤开辟了全新的方向。这是临床的需求和技术的进展,达到了一个交汇点。

“目前癌症早筛市场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应用于这个行业。当然很多产品仍需要更大规模的数据验证,技术上也在不断迭代。”周珺介绍,“现阶段更需要大家联手做市场教育、联合上下游做基础科研和技术深度开发、创新技术和创新商业化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强调,上述检测一定要有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证的资质。

诺辉健康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消费者在选择用于早筛和消费者自测的产品时,需要关注产品是否拥有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资质;器审中心给的原则: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验证,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达到较高标准等等。

癌症早筛产品是否纳入医保报销是当下业内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花亚伟建议,完善早筛相关的政策配套支持。其中就包括将癌症早筛项目和产品纳入医保或商业保险支付目录,特别把高危人群每年定期参加的防癌筛查纳入门诊医保支付范围,让更多群众筛得上、筛得起,提高早诊早治率。

“中国和西方的临床商业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外,商业保险是医疗商业链条中的核心;但在国内,我国医保的逻辑是广覆盖、保基本,而对应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保险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早筛的商业化离不开国内商保的发展,需要双方成为同一生态下的发展伙伴,一步步的推进。”周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