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资料图】
京津冀三地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速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填格赋能、绽放光彩。
一盘好棋,渐入佳境。京津冀地区涌现诸多新变化,书写协同发展新篇章。
织密交通网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设
11月6日,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城际铁路北辰至滨海新区段正式开工建设。据介绍,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京津冀区域内首条开工建设的高铁项目,该线路将打通津城、滨城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北京站,建成后距京津雄30分钟城际通勤圈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城际铁路之外,地铁建设也在提速。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首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11月初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计划2025年底建成通车。
此外,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年内将通车,加上已经开通的京张高速铁路、京雄城际铁路,“轨道上的京津冀”交通网正在越织越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不断取得突破。
势起风至。随着北三县与城市副中心协同发展提速,北京市交通委协同发展处透露:“今年将试点试行国贸到北三县定制快巴,并逐步在环京地区推广,同时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
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期,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有望基本建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也将基本形成。
撑起强“两翼”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近期,雄安和通州承接众多央企、国企总部落地,不断壮大的“两翼”正在为北京“腾笼换鸟”提供新的空间。
11月中旬,位于通州的首旅集团总部大厦项目获得土护降施工准备函。至此,已有包括北建院、北咨公司、北规院、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多个市属国企总部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此外,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首批3家疏解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也已完成项目供地,并启动建设。
记者初步梳理,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下达两批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约36.7亿元,要求紧紧围绕支撑和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相关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保障。
与此同时,北京坚持“瘦身健体”,实现减量发展。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减量约110平方公里;北京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
“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协同发力,形成一个环环相嵌的核心发展区块,才能推动形成世界级城市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树立新标杆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一体化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8年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实现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
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正在浮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逐渐发展为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商业潜力和活力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双认为,要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标杆,还应促进京津两个超大城市间的共享合作,形成以京津为主体的世界级都市连绵带,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
“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绿水青山的样板、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标杆,其意义不仅限于京津冀,而是要在全国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表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