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马上来临,许多家长都想着利用假期给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加油充电。但当前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类消费“陷阱”花样频出,令家长们防不胜防。在此,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避免五大“陷阱”,做到谨慎选择、理性下单。
陷阱一:培训机构缺乏合法资质
目前校外培训市场中,部分培训机构未依法取得办学许可证、实际培训项目与登记经营范围不一致、培训教师没有相关资格证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机构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缺乏监管。此外,无证照办学情况也时有发生,该类培训多藏匿于居民楼内,在安全管理、规范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隐患。
陷阱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
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揽客户,肆意夸大培训效果,对主体资质、师资、课程内容作出虚假宣传,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取证书及其他教育培训效果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致使许多学生家长上当受骗。
陷阱三:课程质量遭遇“打折”
部分培训机构在学员完成报班后玩起“偷梁换柱”的花招,试听课和正式课程天壤之别,频繁更换授课老师、压缩授课时间、更改授课内容、擅自停课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学习进度,导致课程质量大打折扣。
陷阱四:格式合同暗藏霸王条款
培训机构提供自己预先起草好的格式合同,除课程课时外都不容易更改,合同内容往往是束缚学员的条款多,约束自身的条款少,通常还会设有非常苛刻的退款条件,名目繁多的退款费用,甚至出现“入学概不退费”等霸王条款,严重侵害学员的合法权益。
陷阱五:培训机构倒闭、跑路现象频发
近年来,一些培训机构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或受疫情影响无法维持经营,出现了倒闭关门的情况,也有一些经营者缺乏诚信经营意识,直接卷款跑路,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面对这些暗藏的陷阱,消费者应该如何顺利避开?对此,萧山区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
理性报班,切勿攀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只有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个体差异,遵循科学教育规律,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应理性设定对孩子的期望值,在孩子学有余力的状态下,引导他们拓展知识、发展兴趣、增强综合素质,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要客观看待校外培训作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培训,避免盲目攀比、跟风报班。
认准资质,切勿轻信。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一定要先查验办学资质,既要看机构的“证照”是否齐全,也要看老师的资质是否齐全。要尽量选择合法办学、口碑较好、长期从事培训工作的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读学生家长、行政监管部门等渠道咨询了解机构声誉,尤其要查看互联网上或者第三方人员的评价,不要轻易相信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和课程顾问的各种口头承诺。
谨慎签约,切勿冲动。消费者对不熟悉的培训机构应持理性消费态度,可先尝试短期试课,等认同授课方式和培训效果后,再续约。建议消费者分期缴纳学费,最长不要超过三个月,有效降低消费风险。同时应提高维权意识,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相关协议,并将课程内容、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在协议上明确标注,并要求机构将口头承诺也一并写进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便日后发生消费争议时进行维权。
及时维权,切勿犹豫。培训机构一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恰恰是关门、跑路的前兆,因此,消费者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损问题,要第一时间开展维权,及时搜集好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交易凭据、微信聊天记录、宣传资料等,切勿等到机构都已经转移好资产了才行动。消费者可自行与培训机构协商,也可通过消保委、行政部门进行维权,如果协商不成,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起诉等方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记者郑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