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1月25日共同发布《金融风险报告2021》。

报告认为,2021年,伴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经济的持续复苏,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有所好转,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然而,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调整,未来金融风险防范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宏观杠杆率较高、房地产部门风险凸显、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金融科技风险以及内外金融风险共振等问题仍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与处置。

报告判断,新冠疫情不确定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大隐忧。2022年,新冠疫情走向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经济恢复进程变得更不确定。

报告认为,宽货币到宽信用或存梗阻。随着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定为202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意味着2022年的宏观政策也将更为积极。

报告称,需警惕的是,在2021年企业及居民已出现一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迹象。一方面,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银行放贷能力及意愿均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对债务风险产生厌恶情绪,缺乏借贷意愿。因此,宽货币到宽信用或存梗阻,宽松政策对冲经济下行的效果有待观察。

报告预计,债务脆弱性进一步加剧。尽管当期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但宏观经济运行并没有完全脱离疫情的影响。随着政策结构性调整和市场预期改变,金融风险敏感度提高,金融风险承受度降低,金融资产质量问题将逐步显性化,被延后的企业违约风险将进一步暴露,或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冲击。2021年第三季度,信用风险已在债券市场等领域显现。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部门风险暴露,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未来债务脆弱性可能进一步提高。

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或加大。2022年,由于严重的通胀问题,如果美联储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或使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发生逆转,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造成冲击。同时,美联储政策调整使得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升,美元升值,相应我国国债和其他债券收益率被迫拉高,并且可能导致房地产及金融资产出现负向估值效应。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