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逆回购操作进入新常态。本周一央行进行120亿元逆回购,7月19日逆回购操作量为70亿元,而7月4日-15日央行连续进行30亿元逆回购操作。
“虽然此前逆回购也有增增减减的情况出现,但这两天的变化显出央行操作弹性的进一步加大,还需要关注后续逆回购规模的变化,以及资金面的反应。”7月19日一位交易员分析认为,“逆回购周二意外减量,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仅小涨,但供给却明显收缩。目前来看,多数机构轧平头寸尚不成问题,需要关注的是逆回购规模弹性增加后,对出资机构的情绪影响。若资金供给方情绪不能改善,不排除隔夜回购等短期资金价格向上破位抬升的可能。”
在今年7月之前,央行的逆回购操作规模在绝大多数交易日都是100亿元或100亿元的整数倍。在流动性比较平稳的时期,逆回购操作通常是100亿元,这100亿元的操作是常态。在月末、税期、政府债集中发行等流动性短期需求较大的时点,逆回购操作会提高至100亿元的整数倍。而7月以来,这一操作习惯发生了改变。
“7月以来,央行的逆回购操作变得更加精准灵活,操作规模从100亿元的整数倍变成10亿元的整数倍,且变动频率增加,这可能代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采用了新的框架。央行每日逆回购操作数量变化并不能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认为。
此外,程强表示,本周DR007仍然处于1.5%左右的位置,与6月没有明显差别,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依旧非常充裕。而央行却选择在周一周二分别进行了120亿元和7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分别净投放90亿元和40亿元基础货币。“因此我们认为,既不能将7月初的30亿元投放理解为货币收紧的信号,也不能将本周的120亿元和70亿元投放理解为宽松的信号,这些操作可能都是为了非常短期(7天)的流动性供需更好地实现均衡。”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也在从“量”(M2增速等)向“价”(各种利率)转变。央行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投资者不要过度关注逆回购的量,更多地应该关注逆回购的利率和DR007。
“在新框架下逆回购操作数量变化不能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可能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短期(7天)的流动性均衡,逆回购利率、DR007、MLF利率和LPR等资金价格更能代表货币政策方向。”程强进一步分析认为,7天逆回购利率、DR007代表短期资金“价格”,MLF利率和LPR代表中期的资金“价格”。
(文章来源: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