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正咚咚踏来。
11月3日,一项表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数——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2021年一季度达到了307.26,同比增长207.4%。同时,全国用云量(云计算指数)和赋智量(AI指数)持续增长,年增长量分别达57%和93%。
这组数据是腾讯研究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所披露的,这样的增长幅度颇令人惊讶,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两年内实现了跃迁式增长。
这些数据可以归纳为:极速。如果与经济数据相比较的话,显然超过了指标体系里的任何一项。我们或许应该这样理解:在数实融合已成为国家中长期重大战略的前提下,我们正在跑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正在数字化加持之下,快速演变为另外一番模样。
这种变化俯拾即是:在今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普查这项社会活动本身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相信大多数人对“六普”仍有记忆——没有普查员敲门入户了,人们也不需要再填表了,面对面的普查已经相当程度上被小程序代替了。
第七次人口普查高效组织了700万普查员通过“低打扰”、“少接触”的方式,实现高效沟通及数据采集工作:特别是在疫情还在困扰我们的同时,人们通过“自主填报+微信”,实现了与普查员的互动,被高频使用的人口普查小程序,高峰时达到了每秒11万的并发请求量,每秒数据库查询量最高达123万……
数字之光普照当下,更辉耀未来。2021年3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的路线图。
纲要提到: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0全年数字化转型指数热力图分布
超前引领:数字前三甲激烈角逐
腾讯研究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寻找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今年已经是第七次发布了,而这七年,也是中国数字化转型急速突进的七年。
据了解,数字化转型指数由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的指数加权平均而得。报告通过对全国351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进行评估,描绘了正在快速嬗变中的数字化版图。《报告》显示,2020年,以省级行政单位来看,广东、上海、北京是全国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前三甲,他们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梯队。
这和三省市多年来对数字化的重视和投入密切相关,这从基础设施指数可以直观看到:三地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投入高,而且持续增加。其中上海市2020年提出了3年总投资2700亿元的计划,广东则提出3年6600亿元的计划。
甚至,我们从上述三省市的主官的讲话中,也可一窥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
今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大范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而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也在今年指出,北京要加强基础研究,超前布局前沿底层技术,抢占数字技术制高点。他还特别强调云计算是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也在2020年指出,要广东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切实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而广东省也正在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抢抓发展先机。
可见,在上述三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数字化转型不仅被视作经济动能,也被视作超大城市治理和政府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说,在中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都充分意识到了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而整个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经济跌宕起伏的大变局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助力、动力、甚至是回天之力。
数字高地:城市群引领数字时代
《报告》以全局视野指出,全国的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便是城市群引领:11大城市群虽数量仅占全国城市一半,但数字化指数占比近80%,其中,南部珠三角、北部京津冀、东部长三角和西部成渝四大城市群,仍然是发力数字化的头部引擎。
四大城市群分别是东南西北4个主引擎:南部珠三角、北部京津冀、东部长三角和西部成渝,所辖城市的数字化均值明显领先。
这样的数字化地图,与中国当前城市群引领的区域经济格局密切相关。而不同城市群重点产业的数字化也呈现显著的不同,如珠三角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金融、广电和文创;京津冀前三行业为文创、生活互联和行业工具;长三角则是电商、金融和行业工具位列前三。
在京津冀城市群,北京不仅数字经济发展的是核心,也是全国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数字经济重点面向5G、工业互联网、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集群。
天津相比之下差距不小,但正在奋力追赶。天津规划到2023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5%。而在北京的带动下,河北省也在加速越过数字断崖,《报告》显示,沧州、保定的数字化转型增速均超过400%。
在长三角城市群,上海的数字化水平最高,杭州、南京、苏州均为第二梯队,其他城市发展则较为均衡;合肥虽然排第五却进步明显,其近年来积极推进的“万家企业上云”等促进政策收效明显。
在互联网时代,上海曾经慢了半拍,相比临近的杭州稍显尴尬。但近5年,上海已经强势赶超并显现出引领者的姿态,其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预期将超过60%。
为此,上海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以数据流动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加快生产制造、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还有浙江省,他们同样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一决高下的意味十分显著。而现在,浙江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 版,推动公共基础数据、生产要素数据、科技创新数据、消费服务数据、贸易流通数据、供应链数据的融合应用。
与此同时,江苏省作为传统的数字经济大省,也在积极参与这场数字化竞争。目前,江苏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已占GDP比重逾40%,重点培育发展工业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定制化服务等新模式,加快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快递物流、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从省级排名来看,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河南、湖南和河北分列3-10名,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二梯队。2021年一季度,一度落后的湖北也跻身全国前十,展现了数字化抗疫的突出成绩。
再来看珠三角,由深圳和广州双核带动下,该区域的数字化水平领先全国,两地指数占比达到76%。从两市的数字化规划来看,传统的优势制造业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行动,广州重点开展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深圳则重点发展高端软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数字创意等产业。
此外,东莞、佛山作为制造业强市,也分别是第二梯队城市,其他各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也较好,珠三角区域的整体格局也较为稳定。
从南到北,中国的区域经济三大引擎再加上成渝城市群,分别构筑起了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蓝色版图。
梯度扩散:由东向西、中部崛起
在城市群主导的数字化转型版图上,转型的梯度也顺势而成。
从城市看,数字化转型毫无疑问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的指数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线城市,是数字化的主力;上海、北京稳居第一梯队,两者排名从2020年到2021年一季度有交替,第二梯队深圳、广州格局较为稳定。
而在第三梯队,各城市的指数差距并不大,且后位城市位次变动较明显。2021年一季度,武汉、南京、天津位列全国10强城市,展现数字新一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这一方面是疫情倒逼而成,另一方面也反映数字化政策正在发挥实效。
一线城市的指数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线城市
其中,中部地区的城市增速领先。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尤为突出,中原城市群350%为最高、长江中游315%居第二;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数字化转型指数也分别位列第5和第6,较2020排名有所上升,显示出了较大的增长潜力。
伴随着成渝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渝城市群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中西部的发展典型,成都、重庆两市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占比达到了70%,是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其余14个城市则有较大差距。其中,绵阳、南充、德阳、泸州、眉山等城市排名和增速均位列前十,同比增速均高达300%左右,凸显了增长的势头强劲。
从整个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视野来看,数字化以城市群聚集为主要特征,并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扩散。中部的中原、长江中游一带则呈现明显的扩大成片趋势,特别是中原城市群的同比增速最高,达到近350%。
这样的数字化梯度,为数字化版图的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过渡。
后发优势:数字鸿沟迅速弥合
《报告》还给出了另一个镜像:伴随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普及,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在过去一年增速排名前十的行业中,广电、医疗、制造、教育、零售和能源等传统行业占据6席,其中广电行业受互联网冲击影响,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规模同比增长近300%,位居各行业之首。
而这些行业深度转型之时,林林总总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同步进入我们生活:支付、电商、零售、出行、酒店、餐饮、电影……这些平台在嵌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后发地区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动能。
那么,当这些平台进入到欠发达地区,以秒速填平数字鸿沟,消弭原有的山川阻隔和经济差距。当山区的果农在直播平台上售卖自家的产品时,你便知道数字化正在改变传统的供应链格局。
可见,数字应用在这些地区的推广,避免了早期的巨大投入和探索风险,能够快速把先发地区的成熟经验照搬过来,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数字经济的后发优势,让后进地区也实现了迅速增长
从《报告》来看,平台带动对数字化转型的贡献最为显著:分三大类指标看,2021年一季度平台指数同比增幅最大,达400%。这表明平台有效支持了大量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普惠的方式带动了相关生态的快速恢复和生长。
《报告》显示,在以规模和先进领先的前三甲之外,数字化增速的前三甲分别被山东、重庆和河南摘取,而且增速前10位的省份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地区增速差异较小,这一方面表明加快数字化已经成为各省共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字经济的后发优势,会让后进地区亦步亦趋、永不掉队。
尤其令人欣喜得到是:从增速来看,位于西部的青海省有多个地区表现亮眼,果洛州和海北州增速位列全国前两名,着实代表了西部数字化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应用指数同比增速TOP5的城市,分别是西藏阿里地区、海南定安县、贵州毕节地区、青海的果洛州和海北州,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均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且是最不发达地区;海南的定安县也属于海南省的欠发达的直辖县。
在各级城市中,数字三、四线城市的增速领先,同比增长314%和344%,位列第2和第1,共占总指数的25%,表明数字化正下沉向后线城市快速转化,影响范围迅速扩大,覆盖范围日益拓展。
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正以秒速传檄千里,为传统经济注入澎湃动力,那些有待拓展的西部城市和广大乡村,也势必在数字化的红利之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巨大跃迁,这无疑是一幅让人激动、并充满期待的图景。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