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岛市将2021年作为“项目落地年”。11月16日上午,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全面小康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青岛专场上,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刚针对青岛抓项目促投资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青岛市全面发起“项目落地年”,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集合全市各方力量,打响项目建设、结构优化、谋划招引、服务保障“四大战役”,全市项目工作按下“快进键”。李刚介绍,前三季度,开工在建项目数量达到6169个,同比增加486个,完成投资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速6.3%,均高于全国、全省。

成绩背后,是青岛采取的三“聚焦”三“提升”工作法。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度”。一是突出产业强根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等三大新兴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靶向引进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关键技术,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重点环节“链式”突破、优势产业聚合成群。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欧力士等世界500强项目和吉利卫星等新项目相继落地,歌尔、富士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二是突出新经济强动能。实施新经济发展七大突破行动,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四新”经济项目。前三季度,“四新”经济项目总数超过3600个,投资同比增长14.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4.4%、19.4%和30%。三是突出民间投资增活力。出台促进民间投资17条措施,激发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前三季度,民间投资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2.6%、完成投资增长15.2%,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超过80%。四是突出基建投资拓空间。胶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机场高速配套道路建成通车。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济青中线高速、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加速推进,将极大推动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5条地铁同时在建,地铁交通逐步成网。

聚焦关键环节,提升全过程管理的“精准性”。一是创新组织形式。深化“顶格战法”,主要领导担任“司令员”亲自指挥部署,市级领导同志担任“指导员”一线推进,区市及部门负责同志担任“战斗员”狠抓落实,明确时间节点、压实单位责任、持续跟踪问效。二是创新考核观摩。用好考核“指挥棒”,对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等全过程进行“闭环”管理。用好集中开工、观摩评议,促进项目真开实建,形成比学赶超、梯次推进、滚动接续的良好局面。组织三次集中开工活动,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等总投资5118亿元的524个重点项目启动建设。三是创新督导核查。人大、政协“小分队”深入一线,每月督导、季度点评。纪检监察部门持续开展“护航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聚焦核心问题,提升全要素保障的“含金量”。一是强化土地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出台土地规划保障实施方案,市级统筹消化土地存量指标的15%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约2.6万亩,有力支持董梁高速、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在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区域推行“标准地”改革,前三季度177宗“标准地”成功出让,面积达8850亩。推动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等34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名单,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支持。二是强化资金支持。扩大政府债、企业债等发行规模,今年获批专项债券额度435亿元,同比增长12.4%,创历史新高;出台措施激励银行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融资307亿元。三是强化用能支持。统筹推进全市用能权确权、交易等工作,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项目用能、用煤瓶颈制约。四是强化靠前服务。制定“六稳”“六保”政策清单,出台服务保障重点项目“15条”工作举措,推行“承诺制”“全代办”等改革,支持降本减负增效、审批服务提速。成立“企业服务队”下沉各区市,联系服务重点项目,解决问题600余个。

(文章来源:大众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