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四川依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坚持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规划引领、聚焦要素保障、创新利益联结,谱写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篇章,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建成效

(一)产业融合“接二连三”,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交叉融合模式不断涌现。成功培育创建10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7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纳入第三批创建名单,融合模式覆盖延伸农业产业链型、高技术渗透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型、多业态复合型、农业内部融合型、产城融合型等六种模式,农业与旅游、休闲、康养、教育、文化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二是产业链顺势延伸。大力发展农畜、林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累计建成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1.76万座,产地初加工能力达600余万吨、初加工率达60%。优化二三产业布局,建立各类形式的产销联合体,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农村电商销售额达455亿元。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道地药材认证,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三品一标”总数达5690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纳溪特早茶、四川泡菜等11个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三是价值链明显提升。发挥示范园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纳入创建名单4个,累计建成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00余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创建川猪和晚熟柑橘2个全国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梯级提升、竞相发展格局。组织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等重大农业展会,2020年实现农产品现场销售3.6亿元、意向签约金额超过520亿元。依托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47个,2020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365.8亿元。支持毕业生和农民工返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现代种养业发展,2020年累计建成农村创业创新园区590个,实现56万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多元主体培育壮大,融合发展活力快速激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各地培育出一批带动作用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综合竞争力强的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一是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全省已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5个、省级902个、市级2542个,龙头企业实力稳步增强,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骨干力量。二是做大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创新经营机制,规范运作行为,鼓励支持创建层次更高的联合社。全省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10.79万个,其中省级示范社3000个,国家级示范社418个,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做优家庭农场发挥基础作用。出台《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评定暂行办法》,深入开展示范场建设行动,在不同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示范典型,建成家庭农场14.61万家,累计命名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2536家,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力量。四是做活供销社发挥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供销社深入农村、综合服务的优势,不断拓展经营服务领域,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形式,乡镇供销社覆盖率提升到92%,全省18个市实现乡镇全覆盖,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利益联结紧密构建,产业发展红利共同分享

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实践,在订单收购等传统利益联结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556.58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29元,同比增长8.6%。南充市西充县“元斗桃园”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流转该村土地260亩,吸引80多户当地农户以现金或土地入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每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眉山市仁寿县示范园吸纳示范园内农户入股分红,按时兑现农户分红款3450万元,兑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款60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净增25%,户均增收75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指明融合发展“路子”

省市县相关部门认真指导各示范园在创建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不占用基本农田及已划定的生态保护区域,加大城乡增减挂钩及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工作的开展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性用地指标。同时,进一步细化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出台示范园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以多种合作形式深入推进示范园体制机制创新。宜宾市翠屏区印发《川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体规划》《茶叶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眉山市仁寿县坚持“业态为本、生态为形、文态为魂、形态融合”的规划建设原则,完成示范园建设总体规划、仁寿县富加镇总体规划修编、富加镇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二)聚焦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兴旺“底子”

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强化要素服务保障,助推示范园产业集聚加快发展。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围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部署,指导各地示范园完善支持政策。泸州市纳溪区先后出台《关于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纳溪区“云溪人才新政”20条》《关于保障泸州市纳溪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用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较大程度地破解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普遍面临的钱、地、人等制约瓶颈。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省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工作,积极调整省预算内投资结构安排给予支持,印发《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省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试行)》,支持示范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同时,指导各地示范园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凝聚合力”的原则,将项目资金打捆整合实现资金向示范园倾斜,共计安排省预算内资金3亿元,不断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引入源头活水。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各示范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成都市新津区打破身份、职级、任职年限等传统管理体制对干部人才的制约,实行员额制管理,明确50个员额编制,推动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广安市岳池县借助县产业协会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规范化管理培训,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互助机制,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78人、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16人,不断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四是强化科技支撑。聚焦科研技术创新突破,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与示范园建设紧密结合,依托科技和互联网力量,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示范园积极加强与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产业园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致力于品种培育、种植、系列产品深加工研发等。内江市资中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40余家单位开展密切合作,建成中国·资中血橙国际联合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17个。广元市苍溪县先后开发出猕猴桃品种选育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仓储物流技术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并陆续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引擎。

(三)创新利益联结,充实惠民增收“里子”

积极探索“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管委会+投资公司”“共享农庄”等模式。宜宾市翠屏区创新党建引领“三建三带”(建产业党总支带动产业发展、建党员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建幸福和谐大家庭带动新风尚)、“两定一返三包”(定标准、定价格;返利润;包全部现金收购茶农茶鲜叶不打白条、包全程无偿技术培训服务、包茶农合作入股资金保值增值)等利益联结模式,与产业链各方利益主体真正结成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助力茶农持续稳定增收。

三、未来展望

下一步,四川将以国家各项战略部署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要素集聚和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加快完善示范园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公益性基础配套设施,继续认真总结提炼创建经验,切实强化后续管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打造西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文章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