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21(第三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开幕。本届高峰论坛以“发展零碳能源,共建生态家园”为主题,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中国组联合主办,采取线上直播形式进行。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综合利用处处长程慧强,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处长付长亮,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名誉会长陈小平,能源基金会项目副总裁李洁等领导应邀出席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演讲。在致辞环节,出席论坛的领导纷纷对中国生物质能的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呼吁要更加重视生物质能的巨大价值,对产业发展出台更多支持、扶持政策,为落实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李高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对于推动绿色能源结构替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
王大鹏说,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生物质能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将继续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优化生物质发电的开发布局,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希望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共同促进生物质能行业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程慧强指出,广大农村发展生物质能既有缓解能源保护压力,保护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的现实意义,也有推动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和绿色循环发展,实现农业、农村领域碳中和的战略意义。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积极会同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推动地方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广大农村应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增强农村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推动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付长亮说,发展生物质能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减排降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将大力推进绿色供能供热,开展低碳零碳村镇建设试点,推动一批村镇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生态富农产业,发展以生物质能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把生物质能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增长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物智能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构建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分布式多元化利用模式,并完善农业农村生物质能标准体系。
陈小平认为,生物质能是典型的生态能源,其环境、民生、三农和零碳价值远大于其能源价值,充分发挥农林生物质能减污降碳、现代农业和能源安全等综合效益,将探索出一条“农业-环境-能源-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希望专业企业久久为功。
李洁表示,生物质能是最友好的零碳能源,同其他商业化的绿色能源相比,生物质能的外部性低,容易实现循环经济。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可同时解决电和热的问题,并有望成为新型能源电力系统下不同尺度储能问题的答案。发展生物质能,除了要梳理相关技术和项目经验外,还需从顶层设计角度确立其在碳中和发展路径中的地位,期待生物质能在碳中和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以及来源广泛等优点。不过,生物质能发展当前仍面临生物质能认识有待提高、部门协调仍需加强、发展责任主体需进一步明确、支持政策有待创新等问题。史玉波建议各界提升对生物质能的认识,完善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有机废弃物有偿处理机制。
两院院士石元春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在发言中尤为强调生物质能独特的负碳排放作用以及生物性碳捕获与留存功能。他们建议:要重视生物质能的负碳排放功能,大力推广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等;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扩大边际土地种植能源植物(灌木,草类,林);挖掘生物性碳捕获与留存的巨大潜力。他们还呼吁落实对沼气-生物天然气的政策支持,加大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特别是甲烷减排的份额。
作为国内目前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论坛,12月7日至10日,高峰论坛的十大分论坛也将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分论坛将分别围绕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生物液体燃料促进交通领域减碳、城镇生活垃圾处置、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构建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县域生物质清洁取暖与供热经验交流、生物质能对双碳目标贡献、农业剩余物与畜禽粪污资源(能源)化利用以及农林生物质热电技术等主题,来自国内外生物质能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在线上探讨和交流。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