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疫情影响和市场因素,预计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预计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达2成,恢复至2019年的25%左右。

戴斌表示,在过去两年,旅游业经历了近四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和最漫长的复苏。入出境旅游市场方面,除了必要的外交、商务、留学和边境旅游,过去两年几乎处于全面停摆状态。国内游市场方面,从节假日旅游市场数据来看,出游距离、目的地游憩半径、人均消费总体呈加速收缩态势。

但2021年旅游经济仍然保持着波动复苏的进程。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CTA-TEP)同比上升26.96点,跨过荣枯线进入104.06点的“弱景气”区间。戴斌预计,2021年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4.31亿人次,旅游收入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9%和35%,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57%、53%。

展望2022年,戴斌预计,疫情仍将是新一年里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但是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

首先,刚性出行的基础市场将进一步稳固,文化休闲、科技体验和度假消费的新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旅游市场稳步复苏;城镇居民的休闲度假、农村居民的观光休闲,将共同托底新时代的旅游市场。本地休闲和近程旅游、散客出行和自助旅游、家庭休闲和文化体验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其次,旅游产业的变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进程,包括科技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更多机构会携资本、技术、文化等新要素新动能而来,并在旅游创业创新的进程中逐步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

再次,各级政府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推进旅游业复苏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将会更加务实。在新的一年中,世界级旅游城市、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冬奥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以及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和京张文化旅游带建设将得到务实推进,汇聚成为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的旅游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也要关注制度创新和产业政策如何提高精准化和有效性,让地方、企业和广大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

最后,入出境旅游市场大概率会延续过去两年表现,但国际和港澳旅游交流将更加频繁。

戴斌建议,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业,把旅游企业的纾困解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来。二是实施更加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更加积极的复工复业政策,避免因零散的疫情反复而加剧游客的恐惧和业界的恐慌。三是为市场主体营造旅游复苏和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项目支撑。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企业。五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特别是微观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进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六是加强世界旅游形势的研判,及时回应涉旅游议题的国际关切。七是建设当代旅游发展理论,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培育旅游领域中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