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大发展,金融行业跨入场景金融竞争时代,不少上市银行在2022年中报中披露了银行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情况。
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2.0》(以下简称“《白皮书2.0》”)指出,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一场变革,是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
“目前银行金融供给能力无法快速适应客户结构/需求变化,无法触达和有效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客群,对此,多家银行进行模式创新提升场景/数据获取能力。”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
(相关资料图)
重构获客、风控模式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场景金融已成为银行发力的“主战场”之一,各商业银行仍需利用科技赋能,构建更加开放的银行生态。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2020年以来,该行将金融场景建设作为集团战略持续推进,倾力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不断提高客户触达和流量经营能力。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也在该行的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场景金融和开放银行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营销方式下的获客成本高、效率低、黏性弱的问题,该行已经把场景建设、开放银行作为下一轮数字化新交行的关键核心和重要的手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推动场景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围绕高端高效智能经济培育打造重大场景,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数字化技术与场景金融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场景金融的业务价值,部分银行开始主动建设金融场景,将金融业务融入到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之中,在场景中与用户深度绑定,以此重构了银行的客户与信息获取、产品服务、运营风控等业务模式,是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
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记者分析,金融机构期望通过搭建场景建设,提高客户黏性,增加商品销售收入和分期息费收入;此外,通过场景结合,可以更好地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也有利于实时监控客户消费习惯,从而进行风险控制,降低逾期率,也可以更好地判断客户的信誉,从而及时提高客户授信,增加消费贷放贷规模。
场景与业务整合
中国银行发布的《白皮书2.0》指出,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一场变革,是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机构竞争不在于单一产品或业务,而是场景/生态的竞争,建议银行机构应以开放银行视角输出金融产品服务,从而切入供应链与核心企业或政府机构共建非金融类场景,以股权注入或战略合作模式获取股票交易、财经资讯等高频金融类场景,提升场景/数据获取能力。
以中信银行为例,交易银行的服务细项大多由传统成熟业务构成,但区别于传统业务的是,交易银行基于“企业交易场景”,围绕核心交易链条上各参与企业经营环节的金融需求展开业务,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各个传统业务针对场景的适配和整合。
在信用卡行业研究专家葛亮看来,银行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金融机构自建生态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搭建有经验的核心团队,一般前期是烧钱的;二是与先天具有优势的互联网巨头竞争,既要打造差异化的场景,还要投入更多的费用获客、活客、黏客。
举例来看,王诗强指出,银行的场景建设挑战面临来自电商平台的竞争,因为与电商相比,银行在场景生态建设方面人才储备不足、经验有限,再加上电商平台拥有强大的产品定价话语权,可以商家拿到更低的批发价、销售价格更低,这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平台产品销量平平。
《白皮书2.0》也指出,金融场景建设的核心逻辑不变,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场景不能脱离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的初心;选择场景必须立足自身禀赋;要有平台思维,实现金融与非金融的融合,金融归金融,非金融归非金融;流量思维有量更要有质,没有价值转化能力的流量不可持续;聚力共生、合作共赢,才能构建相互赋能的生态。
针对当前金融场景面临的难点,于百程指出,银行进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策略,如与场景方合作,需要对场景平台的经营状况和道德风险做好评估和监测,以避免此前医美、租房等场景金融骗贷、过度营销等风险发生。“如果深度参与场景建设,前期投入往往较大,未来的收益也可能会更多;银行需要对自身的机制、投入和技术等方面做好评估,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场景深耕,形成可持续的、可成长的、有回报的场景生态。”他说。
葛亮建议,在金融场景方面,银行应紧跟国家政策,积极发力有政策支持的生态场景,比如今年提及较多的新能源汽车场景;同时,深研差异化场景,比如通过研究当下年轻人使用最多的线上场景APP,瞄准该部分客群开发特点的金融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