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选择独居的人口数量增加。但与此前不同的是,独居人群构成已出现明显变化,城市青年独居者增多。
6月15日,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新独居时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随着独居人群数量的攀升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新独居时代正逐步到来。城市青年的加入驱动新独居时代呈现出聚集化、社交化、多元化的特征。
独居人群扎堆 向核心城市聚集
据贝壳研究院数据,独居人群具有显著的地域聚集性特征,其分布呈现“城市年轻,乡村老龄”特征,近六成的20-39岁独居人口聚集于城市,超五成的50岁以上独居人口分布在乡村。从城市独居人群来看,20-49岁是主力人群,占比高达64.2%,并且城市独居人口中,20-39岁群体占比近五成。
根据各地已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群进一步向城市群核心城市聚集,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快速增加,2021年,15个新一线城市中有11个城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报告》预测未来独居将进一步聚集化,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将聚集在特定的10-20个城市中,这些城市将主要是一线城市以及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
事实上,独居人群对城市交通便利度、生活服务便利度以及是否具备医疗安全等保障服务的要求高,而一二线城市的服务满足以上要求,因此引发特殊的聚合效应。
环境不将就 独居也要高配体验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独居人口近9000万人,相比于2000年的独居人口增长了约6000万人。《报告》显示,由于女性主动单身者、初婚年龄延迟等因素作用下构成的独居人群外,有越来越多不婚主义的单身者也选择购买独立住房,他们的购房需求首要考虑资产净值增加,以及对精致、舒适生活的追求,小户型也成为首选。
独居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未来品质化的小型住宅需求比较高。《报告》显示,未来独居人群的需求集中于租赁市场,但根据贝壳研究院测算,如今机构化运营的长租房市场份额不足5%,尤其是分散式的住房租赁企业依托的是已建成的住宅,以家庭居住为主,一居室户型的房屋更少。
为了交通方便,很多独居青年居住在交通便利的老小区,他们租但不安居,不具有替换老旧家居用品的主动性。据调研,有62.0%的单身独居青年为家电老旧而困扰,却只有23.1%的单身独居青年通过购买新家居用品来替换老旧用品。
贝壳研究院认为,对于自主购房者,他们会主动购置新家居用品来提升居住体验感,但对于租房者来说,他们并不具有这样的动力。
社区安全服务有待提高,尤其是独居女性安全感不高。受访的独居女性中,42.9%都认为自己深夜在社区中行走不安全。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小区物业安保不到位,或是没有设置门禁,另一方面是社区灯光昏暗,防盗门损坏等,让独居女性没有安全感。
独居者在生活中不免遇到在家发生伤病却不能立刻得到帮助的情况,数据显示,有17.8%的单身独居青年就遇到了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
非市中心居住 社交需求与居住供给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独居人群常常面临居住环境中的社交需求与居住供给不匹配的问题,独居群体面临的社区服务、社区安全性水平也有提升空间。《报告》表示,单身独居群体相比于已婚群体对社交需求要求较高,他们需要通过社交丰富精神生活或“脱单”,但他们对租金承受能力较低,很多居住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社交场所无法满足需求。独居者因为一个人居住更加自由,但独居也让他们产生了孤独感,所以有49.5%的人通过找朋友聊天,31.7%人选择沉迷兴趣爱好,30.3%的人参加各种聚餐聚会来排解孤独。
单身青年社交服务与活动场所需求
贝壳研究院认为,如何让独居群体居住生活不脱离社会、减少生活孤独感,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应对。庞大的独居人群面临着小户型少、缺少陪伴、安全隐患等问题,暗含着社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青年独居人群聚集的重点城市。
由此建议,一是让独居人群“住有所居”,即重点城市布局小户型住宅,为独居人群提供小面积、低租金、品质化住房;二是让独居人群“住可安居”,推动形成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提供多方措施保障独居者的居住安全,完善独居者的社区生活服务和社交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