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吴金城从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和要素保障优化完善这四方面介绍了上海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资料图)

据悉,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总规模达到1.27万亿元。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约占全国25%,集聚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吸引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人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1700亿元,创新药占全国1/4;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056亿元,产业人才占全国1/3,连续举办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在产业发展方面,从数字产业来看,上海已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张江在线、长阳秀带、虹桥之源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引进一批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总部落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1.3万亿元。此外,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产业+人才”支撑先进制造业集群

“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2017年率先发布‘实体经济50条’,2018年以来实施两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吴金城表示。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王晔强调,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力。集成电路领域,在刻蚀机、先进工艺、大硅片等重点环节实现自主创新突破,聚焦工艺器件、材料装备、工具与IP核等,攻克一批事关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等技术难题;生物医药领域,加快突破新型疫苗、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数字化与智能诊疗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生物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临床成果高效转化、研发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强化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自主通用、认知融合、鲁棒可信等技术布局,在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高水平科研活动等重大场景中涌现一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同时,聚焦新技术赛道,以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驱动引领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在产业人才方面,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张义指出,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形成了“1+3+1”产业人才制度框架,即1个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3大先导产业人才培育专项、1个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在工作推进中,一方面,专项培优建立梯次人才队伍。在上海市人才办支持下,牵头设立“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并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评选表彰和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锻造优秀产业工匠。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加大(推动)产业人才供给。协同上海市教委,启动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市发改委,推荐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协同上海市人社局,建设认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空间载体形成产业园区生态体系

在数字化方面,上海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制定十大领域数字化转型“一业一策”,建设60家智能工厂,打造5家灯塔工厂,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广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00个;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形成26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打造3.5万个工业APP、150万个数据集、5500个工业算法,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推动一批“5G+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随着产业投资持续扩大,上海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2018年上海市推出了第一版产业地图,今年推出了2022版产业地图。产业地图在引导各区发挥资源禀赋、聚焦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起到非常好的导向作用,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投资。”吴金城介绍道。

上海聚焦特定产业方向、特优园区主体、特强产业生态,2020年起发布了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空间规模210平方公里,支撑了“3+6”(新型)产业体系集群发展。前两批特色产业园区2021年营收约2万亿元,工业产值超过80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高出全市平均值70%,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作用逐步显现。

吴金城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围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持续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产业空间载体,推动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做大规模、做强能级、做响品牌,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创新引领、环境良好的产业园区生态体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