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公开发布《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暨人民法院整治虚假诉讼典型案例,以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整治力度,维护司法秩序、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采用虚构诉讼主体、法律事实,或者隐瞒证据、伪造证据等手段,提起并参加民事诉讼,致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本次发布《意见》及虚假诉讼典型案例,一方面在于总结整治虚假诉讼工作的有益经验,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在于,针对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形式日趋多样,不断呈现出新特点、新花样和新手段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应对方略。
《意见》从加强甄别查处、整治重点领域虚假诉讼、严格刑事追责等六个方面,对下一阶段整治虚假诉讼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共10件,其中,5件民事案例进一步明晰了民事诉讼中虚假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处罚原则;5件刑事案例更加明确了虚假诉讼罪的行为特征、定罪标准、共同犯罪认定、总体处罚原则等法律适用和刑事政策把握问题。这有助于司法实践中有效防范、识别虚假诉讼,推动虚假诉讼整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整治虚假诉讼,应着力构建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系统长效机制。首先,强化部门协同,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职能部门,形成整治合力,提升整治虚假诉讼工作效能。其次,做好工具协调,系统运用好虚假诉讼“黑名单”制度与信用惩戒机制,避免不当适用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形成整治虚假诉讼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在提高法官甄别和查处虚假诉讼司法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避免法院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