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碳中和主题论坛:‘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发展”中,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在这一年短短的时间里,各行各业发生了很多变化,每个行业的工作重心由此也不尽相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大为不一。

机遇与挑战

零跑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总裁吴保军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和配套的产业政策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今年的电动汽车呈现井喷式发展。”吴保军表示,零跑科技在上半年的订单量已超过去年总量,而第三季度的数据又超越了上半年。10月份,零跑科技的电动汽车订单创新高达12338台。

吴保军指出,国家的补贴政策也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他以双积分政策为例称,新能源汽车积分的交易推动成本下降。过去一个积分仅可以交易几十或几百元,今年年初则达到3000元。

吴保军表示,积分交易尚未纳入到交易所的交易机制中,目前还处于私下交易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之前缺乏了解,往往在接洽上花费大量时间,也会出现部分积分无法卖出、而需要积分的人找不到积分持有者的情况。

“从金融角度而言,‘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各行各业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机遇。”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贾志敏说,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很难匹配企业发展所需。“对于我国来说,‘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依托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业的突破,这种情况之下,更需要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或者股权、债权相搭配的方式去满足企业所需。”

“银行理财作为直接融资的大循环里重要的一环,我们也有义务,也有能力扮演这个角色。”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银行理财,贾志敏直言,资产和直接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价的概念,“直接融资就是债券、股票发行,最终需要资产管理机构去购买相应的创设出来的标的,理财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对信托业带来的影响方面,英大信托总会计师、党委委员李芳表述,信托和其他的金融产品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前者受《信托法》保护的规范特殊金融制度安排,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所有权和受益权的分离。

“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信托的转型和双碳的转型恰好叠加在一起,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李芳解释,信托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找到新的市场和新的领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新的一线生机。但是从挑战的角度来说,在此种环境下,信托很多原有业务无法继续,机遇和挑战并存。

“今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落地,提出了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2021-2030的行动方案,我简单的概括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三个方面。” 李芳称,国家电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体系都将对刚才说的电网三侧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变化。这里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就是新能源和技术革命。这种新能源和技术革命的带来,必定会激发很多技术投入、技术变革和建设投入的需求。

李芳指出,从信托公司的角度看,在迎接绿色金融发展的背景下,更多需要从自身出发进行战略研究,提升投研与风险防控能力。在不免鱼龙混杂的环境下,需要精准识别绿色业务机遇。

与此同时,在她看来,金融科技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与其他金融公司相比,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内较为落后。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健全金融科技手段如何培养人才储备,如何寻找真正了解绿色低碳转型业务的金融人才同样也是我们所需要考量的事项。”

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尚属新兴行业的发展来说,资金支持必不可少。在此背景下,金融如何支持企业绿色转型也为后者的关注焦点。

吴保军表示,未来可以考虑将新能源汽车的剩余电能资产化或确权化,制定相关的标准,并在公开透明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等。“在和国内的区块链技术公司做金融中介和电动汽车能源的交易方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和探讨。”吴保军说。

作为一家重资产的投资性公司,北控水务集团轮值执行总裁于立国指出,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水务行业未来蕴含着万亿级别的投资机会。巨量的绿色金融市场要想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有机”结合、共同参与。

“一是直接、间接的资方,二是北控水务这样的施工方和设计方,三是政府方、监管方。可持续的绿色金融,一定是资方获得回报、企业方获得资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政府一同研究和参与。在多方协同下,未来绿色金融行业会诞生更多类似Reits的创新产品,行业也会保持良性健康发展。”于立国称。

贾志敏补充称,金融的本质是中介,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中间承接的作用,使得我们的资金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能够投入到符合国家战略,符合未来转型方向的企业中,并伴随企业的成长去实现收益,最后为我们的客户创造更好的美好生活。”

中国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周晓认为,从整个绿色金融来讲,本质就是在帮助金融企业利用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工具和手段,助力整个社会绿色的转型。“对于银行而言,我认为最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电价引导这三大功能当中。”

周晓解释道,银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统筹安排,内部考核激励、资源差异化配置,以引导整个金融服务向绿色企业及传统企业的绿色转型方向去做倾斜。在风险管理端,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传统企业绿色转型的机会,做好高碳资产有序的退出,同时加快对一些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技术类企业予以更多信贷支持,形成自身风险资产结构的优化。

“银行还要发挥好电价引导功能。”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建立,银行可以与碳市场进行深度合作,并在当中提供更多基于碳交易金融创新的机会,从而助力整个碳市场,提升交易效率与定价的合理性。

但周晓也坦言,资源的有限性、技术操作与碳排放权为当下亟需突破之处。

“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入快速增长的绿色金融当中,需要我们自身通过发行绿债等多种金融手段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也呼吁相应监管工具的尽快落地碳及绿色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等。” 周晓言说道,而在技术层面,银行尚在起步阶段,如何进行企业碳足迹的捕捉、在计量技术方法上银行仍有较大专业提升的空间。

此外,在周晓看来,碳排放权本身尚且没有完全在法律地位得到明确,由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目前的碳金融创新。“在银行自身通过创新推动与加强各方沟通时,也希望政府部门得以尽快将碳权的法律配套落地,为金融机构创新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