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互联网创新领域一样,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流量终归是流量,变现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央地对互联网医疗政策的不断完善,未来或会吸引更多互联网公司、风险资本进入该行业,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也将推动行业尽快探索出成熟稳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11月5日,专注于AI视网膜影像领域的鹰瞳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也意味着鹰瞳科技正式成为港股市场“医疗AI第一股”。事实上,不仅是鹰瞳科技,近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领域多家企业都在递交招股书,包括圆心科技、数坤科技、科亚医疗等,拟在香港IPO上市。为什么今年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尤为热闹?

资本看好

虽然互联网医疗还是一个年纪尚轻的行业,但并不影响它以最快的速度冲上高峰。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由2016年的650亿元增至2020年的196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79%。随着互联网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扩至2831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蛋糕,无论是资本,还是互联网医疗企业都有着巨大的野心。今年6月22日,叮当快药母公司叮当健康提交招股书。8月6日是思派健康,8月27日智云健康紧随其后交表,再到10月15日的圆心科技,互联网医疗一时之间站上了资本潮头。

而拥有创新动能的稀缺标的,也一直是港股市场的投资热门。此次鹰瞳科技作为港股市场中第一家通过聆讯的医疗AI公司,实际上也是港股市场上第一家真正以AI软件收入为主营收入的人工智能公司,这是一个极具稀缺性的标的。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未来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预计从2020年的3亿元增至2030年的9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7%。其中大健康场景的市场规模更将以102.7%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至2030年达到500亿元。

实践表明,能否享受市场发展红利,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技术能力和运营管理经验,以确保线上线下服务同质。同时,符合“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国家战略,并与原有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融合发展,也是数字医疗平台被业界看好的重要原因。

前景何在

为什么今年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更加热闹?专家表示,直接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网上问诊的出现,不仅让患者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也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契机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普及发展机遇期。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62.2万家。2020年实现飞跃式发展,全年共注册相关企业16.8万家,同比增长169.3%。今年三季度,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近9万家,同比增长了80.4%,近两年的平均增长率达120.3%。如今,经过了在线轻问诊和互联网医院两个阶段后,如何为更多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普惠医疗服务,如何帮助更多人开展专业、科学的健康管理,正成为互联网医疗企业们前行和探索的重要方向。

同时,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也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旦恩资本管理合伙人新纪夫提到,首先,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已经上市,市场对互联网医疗有了初步认知,二级市场对这个概念比较买单,对整个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发展有信心;第二,目前行业“烧钱”竞争的上半场基本结束了,格局也比较明晰,各家的毛利率也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资本的退出压力。多年来,投资机构倾囊投入互联网医疗赛道,企业融资总额高达几十亿美元,市场上主流的投资机构几乎都有涉足,再有耐心的资本,也开始要“成绩”了。

据了解,微医成立以来共融资12轮,累计金额超17亿美元,腾讯、高瓴资本、红杉中国、高盛实体等都参与其中;思派健康经历了八轮融资,募资总额接近40亿元人民币,斯道资本、IDG、平安创新、腾讯投资等知名机构参与其中。

圆心科技也经历过八轮融资,腾讯是其第二大股东,持有圆心科技11.14%的股份,红杉资本也多次跟投了圆心科技,占股超6%;智云健康的机构股东主要有IDG资本、平安创投、天亿集团、天士力控股集团等。长期的亏损使各企业急需继续融资以缓解资金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洗牌也将提速。在政策趋严、资金趋紧的大环境下,资本更倾向于较为成熟的项目,市场可能会出现并购趋势,互联网医疗市场寡头化会更明显。业界分析,特别是互联网巨头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团队、互联网运营团队、品牌经营能力以及庞大的资金实力,通过横向整合、并购和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大量同质化且竞争力低下的企业消失。

变现存难

经过了近十年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有不少公司估值已破百亿美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赚钱能力略显不足。

目前,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仅靠在线医疗很难盈利,尽管互联网医疗企业逐渐规模化,医药企业上市公司市场估值一再攀升,但目前互联网医疗尚未出现一个经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过去三年多以来,微医和叮当健康累计亏损超20亿元,思派健康亏损34.52亿元,智云健康更是亏损高达45.05亿元,各家基本上都是赚得少、亏得多。各企业对亏损的解释也很统一:公司还在扩张期,需要积极拓展市场。

部分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在线医疗服务业务,大部分集中在医药电商、零售业务等。2020年,平安好医生以药物销售为主的健康商城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54.09%,而在线医疗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只有22.8%;京东健康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高达86.6%,在线平台、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所得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3.4%。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当前各家企业亏损的核心原因是,医疗是一个链条非常长的产业,对医保支付方式依赖性强,再加上市场又属于地区隔绝划分非常强的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市场拓展,要付出远比其他产业更高昂的成本。”

平安健康首席财务官叶澜则表示,从行业来看,互联网医疗面临着线上变现手段单一的行业挑战。具体来说,表现为线上付费用户支付金额低(线上支出平均仅数百元,在6400元的人均医疗健康总支出中占比小于5%)、线上收入结构单一(业内大部分收入来自商城)、线上服务和资源有限(大于90%的医疗资源在线下,用户全旅程离不开线下)三大痛点。这三大痛点分别是由C端付费意愿低、线上入口还在形成中、服务多样化不足所造成的。

不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药品流通还将是企业发展最大的“蛋糕”。其中,医药电商仍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国家药监局多次肯定医药电商积极作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深入发展,已成为提高产品可及性的重要途径”。

“我看好的是在细分的疾病领域做线下的医疗服务实体,比如第三方的康复、检测检验、独立的影像中心、连锁的全科门诊、医联体、连锁的专科医院等。”新纪夫表示,但线下是个“硬骨头”,需要足够的投入和耐心才能等来回报。短期来看,即使上市,互联网医疗企业距离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能做的,就是从高速发展变成高质量发展。

(依琰)

延伸 〉〉〉

互联网诊疗新规重锤将落行业洗牌提速

10月底,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不仅对互联网诊疗相关机构、人员、业务、质量安全等环节提出了细致要求,同时也对业内的AI开方、先买药后补方、药品回扣等进行了坚决制止。

也就是说,此次征求意见稿的规范指向主要针对用药和就诊两个方面:用药方面,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就诊方面,互联网医疗的从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AI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

对于处在严肃医疗赛道上的企业,监管新规的落地将结束“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中金公司认为,对已具备完善合规监管体系、完备诊疗购药流程手段的头部公司是长期利好。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和医疗服务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医院是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医保的接入是进一步检验互联网诊疗服务“含金量”的“金标准”;而互联网医联体,更是需要相关企业有能力连接、赋能医疗价值链上的多方。这对于定位模糊、违背“以健康为中心”导向的企业来说,无疑将面临一次市场的出清。

规范发展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未来的方向。多家券商分析师认为,征求意见稿将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联网医疗概念清晰厘定,亦划清了医疗、医药和技术服务之间的边界,使得“医归医、药归药、AI归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形成三条细分赛道。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外部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多重偶然和必然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互联网医疗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但仍要保持乐观的是,任何一个事物从出现到普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互联网医疗就更不例外了。

可以看到,市场下半场角逐已开启,从业者们同样也在良性、持久的混沌中寻找出路。 (宗禾)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