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试点两个多月后,首批四款养老理财试点产品12月6日正式发售。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养老理财更加突出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特点。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是新型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姓“养老钱”有了新去处。

不过,据记者调查,和与日俱增的民众“养老焦虑”相比,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发展仍然薄弱。不仅养老金融产品种类供给有待丰富,更关键的是养老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政策仍然空缺。

专家建议,顶层制度设计滞后造成了不同金融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处于割裂状态,也制约了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个人养老金积累是“持久战”,需要及早行动,尽快出台顶层设计政策。

“真”养老内涵得到彰显搭配明星团队+ “诱人”收益

按照银保监会部署,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具体来看,首批落地的四款产品分别为:工银理财的“颐享安泰固定收益类封闭净值型养老理财产品”,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1年第1期”,招银理财的“招睿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1号固定收益类养老理财产品”,以及光大理财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6第1期”。

其实在试点之前,银行理财也曾发行过带有养老概念的相关产品,但由于产品期限普遍偏短,且投资门槛、资产投向等也与普通理财无本质区别,饱受诟病。那么与“前浪”相比,试点产品的“真”养老属性几何?

首先,在期限方面,此前养老类理财产品主要以中短期为主,其中1年期以内产品占比近半。而本次四款产品封闭期限均为5年,既与养老长期储备需求更为匹配,也“提供了更多长期资金,有利于理财公司发挥机构投资者功能,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普益标准研究员李子鑫说。

其次,在门槛方面,首批试点产品的投资起点均为1元,且0认购费、0销售服务费,较好的体现了养老理财的“普惠”定位。同时产品的管理费也仅为0.1%/年(工银理财免管理费),与同类型普通固收类或混合类产品通常在0.4%-1%之间的固定管理费相比,相对较低。

第三,在投资策略方面,试点产品重点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的领域,兼顾产品安全性和收益性,并均有涉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如光大理财明确,首款产品拟投资于债券、量化中性策略类资产、资管产品等,其中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不超过49%。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邓虎表示,当前试点产品在权益配置比例上普遍不超过20%,以过去五年二级债基5.1%的年化收益来看,在业绩比较基准体现的收益率上银行理财养老产品有一定的竞争力。

第四,在申赎规则方面,首批产品均增设罹患重疾等特殊情形下的提前赎回机制,更为灵活和人性化,同时部分产品还可在成立满半年后按季分红,有助于提高产品流动性。

在最受关注的收益率方面,四款试点产品年化业绩比较基准在5%-8%之间,整体来看颇为“诱人”,其中工银理财为5%-7%、建信理财及招银理财为5.8%-8%、光大理财为5.8%。

相比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韦诗竹查询统计后发现,当前严格满足“5年封闭期+固定收益类/混合类”的理财产品,能达到5%以上业绩比较基准的,仅为上述四只养老理财产品。

此外,作为首秀产品,理财公司还普遍为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投研团队。如招银理财提到,首批产品由卓远系列明星团队领衔管理,该系列荣获银行理财产品金贝奖、金牛奖,历经多轮牛熊考验。

“多重”机制共防风险首批产品售罄在即、第二批正“奔赴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养老类产品的特殊性,本次四款产品均采用“多重”风险保障机制,即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以及减值准备及附加风险资本计提。“上述安排让养老理财产品更具保障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以最大的亮点“收益平滑基金”为例,“该制度旨在合理平滑养老理财产品收益,使其表现更为稳健,波动更小,尤其是当产品净值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或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时,能够起到回补作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多重优势叠加下,首批试点产品面世后效果颇佳,部分银行首日销售额接近30亿元,个别银行剩余额度已不多。四款产品均自6日起开始募集,在15日-23日期间截止。

建设银行APP显示,截至9日24:00,“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1年第1期”销售进度已达85.01%,售罄在即。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无论是募集的规模还是速度,开售首日该产品都屡创青岛分行理财产品销售新高,目前正按照节奏推进销售中。”

随着首批产品“火爆”销售,第二批产品也已在“来的路上”。据悉,第二期养老理财产品今年12月底可能就会发行。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后续第二批产品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

而在后续产品设计上,普益标准研究员陈祉屹建议,可考虑设置多重到期日,以覆盖更多年龄层次投资者养老需求。此外,还可在投资者职业早期配置较高比例偏权益类等资产换取较高收益,随后逐渐调高固收类资产占比,由激进策略转至保守策略来保持较稳定收益。

邓虎也表示,当前银行可利用机制等优势抢占低风险养老产品市场,而空间更大的权益养老产品也亟待拓展,建议在平衡收益和提升投资者体验上做好平衡,推广权益型养老产品。此外,还可考虑以其他方式如降低净值披露频率等来提升投资体验。

养老金融产品种类愈发丰富顶层制度设计仍待破解

整体来看,养老金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生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但目前市面上的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投资收益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纵观我国养老金融体系现状,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民养老有“三笔钱”:政府主导的社保基金,即第一支柱;企业雇主发起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即第二支柱;个人自愿参加的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即第三支柱。

就第三支柱而言,保险公司暂时“领跑”。从2018年5月起,保险公司就获批发售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产品,但由于税收优惠力度小、操作不便捷等原因,该产品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累计仅实现保费收入4.3亿元,参保人数4.9万人。

此外,基金公司也早就拿到了“入场券”,2018年8月,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准发行。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共189只,总规模达796.5亿元,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均值(算术平均)超过10%。但与超过20万亿元的公募基金市场相比,此类产品占比不到1%,可见投资接受度也并不高。

近一年来,监管部门大刀阔斧先后推出了多项改革试点,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种类。记者获悉,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将迎来“三新”:一是首批试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正式发售;二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已“尝鲜”;三是养老储蓄业务试点已进入研究阶段,相关细化方案有望出台。

近期,注册资本达111.5亿元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也获批筹建,有望成为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基于我国庞大的养老需求,未来十年,第三支柱养老理财将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但据记者调查,从政策层面看,自2018年推出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我国有关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顶层制度设计一直没有进一步落地。业界认为,顶层制度设计滞后造成了不同金融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处于割裂状态,也制约了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

上海银行副行长施红敏表示,顶层设计的缺失,一方面导致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建设难以推进,另一方面也使得养老金融产品的税收优惠等配套激励难以推出,较大程度制约了客户广泛参与养老投资的积极性。

结合海外发展经验来看,账户制、税收优惠是个人养老金融成功的核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董克用认为,个人养老金要实行以税收优惠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最大化发挥杠杆作用,充分撬动个人养老储备积极性。

施红敏还建议,应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管理与投资的市场准入,如在商业银行养老金管理方面,政策应逐步健全养老金市场的参与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向更多商业银行开放养老金托管资格,重新启动企业年金管理等资格的受理与审批。

展望后续,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常务副总裁康静期待,监管可以进一步放宽养老理财试点,把更多积极支持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理财子公司纳入进来。同时,尽快确立第三支柱税收政策框架,明确第三支柱养老账户投资养老理财等产品享受税收优惠。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