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处于供应链源头的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升,滞胀已然成为权益市场之心魔。虽然这还仅仅只是一个预期,但投资者需要直面三大问题: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否会让滞胀预期变成现实?二是如果滞胀真来了,是否仍有牛市?三是现阶段将如何演绎?

许多市场人士喜欢拿当前的全球形势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较,认为滞胀风险和石油危机正在发生,并给股市带来大麻烦。上世纪70年代,全球正处于贸易扩张周期,10年间全球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了12%。如今所处的周期与彼时已然不同,全球贸易面临着较大变化:一是因为疫情缘故,过去两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剧烈波动,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增速仅有10.8%;二是由于美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化,贸易扰动不时发生,全球总需求面临较大变数。随着美国加息进程往前推进,离岸美元信用扩张转为收缩,若俄乌冲突缓解,通胀预期就有可能快速回落,出现滞胀场景的概率亦不会太高。这是其一。

其二,滞胀并非没有牛市。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当中,全球股市的确出现了调整,在石油禁运期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美股标普500下跌13%;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德国和日本股市回落幅度较小,DAX指数、日经225指数分别下跌8%和3%。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12月至1979年12月)爆发之后,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其中,标普500上涨14%,日本股市更是一路上涨,1974年至1981年,涨幅高达2.4倍。当前中国的人均GDP、产业转型周期等与当时的日本存在较多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将展现韧性。

其实,若单纯从行情来看,现在市场所展现出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极为悲观的预期。只要出现一丝关于国际争端缓和的信号,就会被市场放大。这些线索亦可视为权益市场正在积蓄反攻之力。另一方面,随着2月以来复杂局势的演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和节奏实际上是下降的。这有利于市场向着估值扩张方向发展。

诚然,现在的全球经济依然面临不少变数,但对于中国股市而言,亦不缺乏向好的契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意味着稳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政策储备空间亦相对充足;另一方面,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涨,但国内通胀整体上仍处于可控水平,在中短期,这不会成为阻碍权益资产估值扩张的主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A股的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整体的市盈率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中位数之下,港股的估值则更低。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关于经济增长趋弱预期的扭转,应该可在年中看到。若地缘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扰动趋于缓和,届时有可能会见到估值与基本面共振的指数级行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