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协鑫科技(03800.HK)四川乐山10万吨级颗粒硅项目首套装置生产线正式投运。同天,协鑫科技发布公告称,乐山协鑫已产出符合单晶用料需求的高品质颗粒硅产品。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上个月,该公司徐州基地的6万吨颗粒硅项目刚刚成功投产,此次的10万吨颗粒硅项目正式投产,标志其颗粒硅产能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
“项目的达产将缓解市场对GCL-FBR颗粒硅的需求。”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乐山协鑫的颗粒硅项目已进入稳定运行的状态,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工艺技术、成本控制等各项参数已达到目标值。”
(相关资料图)
目前,多晶硅市场存在颗粒硅和棒状硅两种产品形态。两者的区别在于采用的生产工艺不同,颗粒硅采用的是硅烷流化床法,棒状硅则采用三氯氢硅西门子法(改良西门子法)。
但是从市场份额来看,当前的多晶硅市场仍以传统工艺制备的棒状硅为主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棒状硅的市占率为95.9%,颗粒硅的市占率为4.1%。
眼下,国内硅料环节处在第一梯队的企业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688303.SH)、新特能源(01799.HK)、协鑫科技、东方希望、亚洲硅业等。其中,协鑫科技采取硅烷流化床法制造颗粒硅,而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则采取改良西门子法制造棒状硅。
早在2020年下半年,光伏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为应对硅料价格上涨,掀起过“扩产潮”。当时,多家硅料企业选择的是改良西门子法下的棒状硅,相关企业包括通威股份、大全能源(688303.SH)及不久前刚刚终止科创板IPO的亚洲硅业等。亚洲硅业公开表示,“改良西门子法作为多晶硅生产的主要方法,是行业的通用技术。”
截至2021年底,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行业形成了协鑫科技、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四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市场格局,市占率分别为20%、14%、12%和11%。
“西门子法棒状硅市场份额未来不存在被颗粒硅颠覆的可能,因为整个行业里面除了协鑫做颗粒硅,其他所有公司都是用西门子法。”生产棒状硅的通威股份董秘此前公开表示:“颗粒硅现在所称的成本优势,可能是相对于西门子法的平均或者落后产能而言有优势,对比我们西门子法的龙头企业是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未来颗粒硅可以一定程度作为行情紧缺的补充,也不排除技术进步后进行高比例的使用。”
未来颗粒硅是否可能撼动当前以棒状硅为主流的多晶硅市场格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认为:“如果颗粒硅的产能进一步扩张,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下游应用的拓展,市场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能耗高、成本高、纯度高,与之相比,硅烷流化床法生产的颗粒硅则相反。未来,颗粒硅是否能够替代棒状硅,关键点在于成本优势能否覆盖质量劣势、下游应用效果如何,以及硅烷安全问题能否解决。”东证期货在最新的研报中分析称。
“过去棒状硅一直占据主流市场,颗粒硅囿于技术门槛高、攻坚难度大而导致产量有限,无法迅速大规模推广。”一位光伏行业资深分析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但是此次乐山协鑫颗粒硅项目成功投运,对于整个多晶硅行业来说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规模化产出的元年。”
协鑫科技相关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较于棒状硅,GCL-FBR颗粒硅在‘碳排放’上有优势,每生产1万吨颗粒硅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9万吨。去年我们拿到了由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颁发的颗粒硅碳足迹认证证书,刷新碳足迹最低记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