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上中小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将动手实践与鉴赏体验融为一体(引题)
“双减”效应逐渐显现,学生国庆长假收获满满(主题)
文汇报记者 张鹏
作业少了,辅导班停了, “双减”后的第一个国庆假期,沪上中小学生有了更多时间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成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6区共实施“主题教育项目”近100项,线下课程约150个,线下社团(班级)近600个,覆盖学生数逾十万人;线上课程近300个,线上点击量150000余次。
此外,不少学校、社区也设置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课余活动。中小学生在“玩中学” “做中学”,将动手实践与鉴赏体验融为一体,度过了收获满满、乐趣横生的国庆长假。
走出校园,中小学生走向辽阔天地
教育本来就是一段真实世界的旅程,时时充满惊喜,处处充满魅力。双减后的这个国庆长假,更多中小学生有机会去行走、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去实践。
燃篝火、望星空、闻稻香、听蛙鸣,假期里,松江一中高一师生五百余人,带着自主选择的课题分赴松江浦南农村六家签约社会实践基地,访农户、做农活,开展“三农”课题研究,打造流动“四史”教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
松江一中副校长郭宁伟介绍说,高一学生在实践基地割稻、拔草、翻地、搓草绳,通过体验农事,深知稼穑之艰辛。学生们带着课题深入农户调查访问,深入了解乡村现状与发展经验,探讨乡村发展前景。
调研结束,学生迫不及待地互相分享调研感受。学生周蜜说: “村居环境整洁,美得像一幅风景画。村民生活富足,现在的农村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学生寿泓伟说:“原来松江有个水稻专家陈永康,他发明的‘三干三湿’法至今还很实用。”还有学生感慨: “现在农民的文化生活很丰富,不光会种地,还成立了白鹭诗社学写诗呢!”
假期里,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线上+线下”沉浸式“行走的艺术课堂——观摩那些赤诚与生命之光”主题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活动,一次画展之旅,让青少年了解大师的成长历程,感知艺术世界。
没有补习班,学生也能学到新知识
国庆期间,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联合区党建服务中心开展“小陶子”去哪儿系列活动,让各级党群阵地成为“双减”后的第二课堂。庄严的升旗仪式、新颖的沉浸式情景党课、体验式纪念封微课程,让孩子们在红色之旅中增长知识,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党史。
国庆节当天,参与活动的小学生顾家睿开心地说: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母,跟大家一起制作风筝。当亲手做的风筝飞上天时,我很有成就感。这里的知识都是补习班上学不到的。”
亲子之间的互动,也让顾家睿的母亲深有感触: “没有了额外的辅导班,孩子感受到和父母的亲情,还增进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了轻松、愉悦的时刻。”
记者了解到,申城各个校外教育机构也持续发力,为青少年营造愉快轻松的假日氛围。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科创空间“玩创”系列公益活动以“探索动力的作用”为主题,开展包括《空气大炮》 《大气压强》 《Ardunio智能小车编程》和汽车主题活动《车辆PK赛》等活动。
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团的25名孩子在国庆期间,进行了为期5天的训练。舞蹈《你的童年我知道》就是根据革命小英雄安源儿童团的故事改编,孩子们用舞蹈展现时空交错,用悲壮有力的舞姿感受少先队红领巾鲜血染就的意义。
足不出户,在家享受科技教育“大餐”
直接用眼睛观测日食会损害视力吗?如何用纸来搭建一座桥呢?长假期间,长宁区少科站的老师通过屏幕,为中小学生带来一场“神奇的太空之旅”线上科学体验活动。他们围绕太空探秘主题设计了多元活动项目,带领科学爱好者们一起乘坐火箭,飞往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有趣的场景结合深入浅出的科学,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屏幕前的孩子们玩转科技。
长宁区少科站站长姜嵘介绍,少科站已连续5次在假日推出线上科学体验活动,分享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导孩子思考科学奥秘。老师还会尝试用身边的材料让孩子动手体验,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这个假期,申城校外教育机构“线上线下”聚合发力,校外教育的育人空间无限延展。
节日期间,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基于“为每一位学生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核心理念,线上发布“趣”实验课程,同时联合专家团队研发《普陀区学生课外活动竞赛平台》,家长扫码小程序,即可获得“活动搜索、成绩查询、晒道发布、场馆资源”等资讯。
杨浦区少科站通过“童创空间”杨浦区青少年科教慕课平台,为区域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活页化课程,快乐化学习”的线上平台开设有机器人、模型、生态、物质、天文气象、信息科技等十大课程类别。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自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