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蒙古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大改造(引题)

为农牧区学生安好“第二个家”(主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通讯员 贺心欣

如今的付永亮,是一位“底气十足”的乡村学校校长。

他笑称,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潘庄民族学校(以下简称“潘庄民族学校”)的主教学楼,“是潘庄村最好的房子”;走进音乐教室,他会指着马头琴、电子琴、非洲鼓骄傲地说:“我们村里的孩子什么乐器也不缺”;来到地球科学室,看着几十种自然科学仪器和3D打印机、天文望远镜,他又道:“就算是市区里的学校,都不见得有这么多设备。”

10月21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中心学校学生自助打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付永亮从2003年起就在潘庄民族学校任职,在他看来,乡村义务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乡村学校建设得不比城里学校差。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就餐、洗浴、如厕等生活条件,集中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通铺、食堂土灶台、火炉取暖等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走访了内蒙古多所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看到宿舍干净整洁、餐厅宽敞明亮、塑胶操场焕然一新,教学楼内还有美术、书法、科学等多个活动室,学校已然成为农牧区学生的“第二个家”。

“村里最好的房子”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潘庄村,远远就能望见一栋3层楼高的红色建筑,被包围在低矮的白色平房之中。这栋红色建筑是潘庄民族学校的主教学楼,也是付永亮口中“潘庄村最好的房子”。

付永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细心介绍着他对学校的每一处设计,厕所里他特意让人做了支架可以挂拖布,塑胶操场上以前有一个七人制足球门,后来他改良成了两个五人制的足球门……

从2019年起,潘庄民族学校发生了不少变化。教学楼、宿舍楼安装了饮水机、冲水式厕所,还设置了淋浴间,食堂的土灶台也升级为电灶台,还添加了电烤箱、蒸柜、馒头机等设备,厨房电器设备一应俱全。

“以前我是提着暖壶到那边的水房打水。”潘庄民族学校六年级二班学生张佰合一边在饮水机上接热水,一边指着教学楼外的水房说。

目前,教学楼的水冲式厕所还未正式投入使用。付永亮坦言,由于村里还没有排污处理系统,所以尽量不使用教学楼的水冲式厕所,“白天上课,学生去旱厕,晚上在宿舍楼里用水冲式厕所。”

王茂柱在潘庄民族学校待了25个年头,见证了这所学校的点滴变化。他回忆,原来学校的布局呈“韭”字形,三排教室,一排宿舍楼,校舍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当时也算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了。”

王茂柱记得,一间36平方米大的宿舍,40多个学生挤在大通铺上睡觉,“谁要是半夜起来上厕所,回去就没地方睡了。”

“校安工程”启动后,潘庄民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拔地而起,可容纳两百人的餐厅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王茂柱说,以前学校没有餐厅,都是打一桶菜提到宿舍,再给学生舀到饭盒里,“先捞稠的,再舀稀的。”

最让付永亮感到踏实的是新建的宿舍楼,他坦言以前学生宿舍生火炉,自己没睡过一个好觉,每晚他都会到各个宿舍,查看炉子里面烧的煤有没有灭,“再三确认也不能完全放心。”

潘庄民族学校现有148名学生,其中140名住校,近6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付永亮说,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家里条件都不太好,几乎都是爷爷奶奶带,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住校。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有一个学生迟迟没有交伙食费,付永亮给学生的父亲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没人接听,后来才知道孩子的父亲出了车祸人在医院。学校班子开会决定给这名学生免了伙食费。据了解,潘庄民族学校每学期因为家庭贫困,全免、半免伙食费的学生有十几个。

如何让学生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但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住宿条件,让他们感受家一样的温暖。”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大坝沟中学校长贾晓锐说。

大坝沟中学是一个典型的寄宿制学校,350名学生全部住校。这些学生的家离学校最近的在十几公里外的科尔沁镇远景村,最远的则在驱车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察尔森镇沙力根嘎查。学生中40%是农村牧区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和孤儿,还有60%是低保户、稳定脱贫户、大病家庭,享受学校的住宿补助。

10名教师专职管理宿舍,96名教师参与夜间值班,每个周末有70到90名学生“无处可去”,要留在学校。放弃休息日、轮流“照看”学生,便成了老师们的日常。

“我喜欢住在学校,宿舍比家里条件还好,洗漱随时有热水,不用烧煤,既暖和又干净。”大坝沟中学八年四班的梁瀚聪告诉记者。

宿舍内,统一的床垫、被褥整齐划一,学生把被子叠得有棱有角,床单铺得平平整整,毛巾搭成一条线。8名学生住在一个屋里,洗手间内热水器、饮水机、洗手池、水冲式厕所样样齐全。

校园里,葱翠挺拔的松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直通宿舍楼。“宿舍是我家 文明靠大家”的背景墙首先映入眼帘,一条条宿舍管理制度、一幅幅温馨的墙体画随处可见。

学校还有120平方米的淋浴房,每周四、周五开放,可容纳30名学生同时洗澡。食堂共有两层,1000多平方米,可供350名学生就餐。座椅上五颜六色的棉垫格外显眼,这是学校在天气转凉后特意加设的。

早餐肉蛋奶、午餐晚餐天天不重样,采购、入库、储存、出库、加工、留样、消毒一样都不能少,配餐标准化、食品安全化、管理规范化、营养均衡化已成为学校食堂管理常态。

眼前的一切是大坝沟中学2020年改造后的结果,改造投入资金60万余元,光亮的地板砖代替了凹凸不平的地面,破旧的墙面洁白一新,土暖气改为电暖气,男女生宿舍之间的铁栅栏换成了防盗门。

据介绍,2018年至2020年,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城镇建设中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投入资金约23535万元,新建及改扩建校舍99229平方米,“校安工程”“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造”“标准化建设”……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当地38所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实现食、宿、厕、洗、饮、暖六方面设施全面达标。

农牧区学校变身亮丽风景线

距大坝沟中学32.8公里的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俄体小学,一栋4287平方米的宿舍楼屹立在学校东南角,56个房间按照一到六年级依次排列。宿舍墙上,用粉色字体写着“温馨小屋 我的家”,旁边还有绿树、花朵、小鹿等精心设计的图案,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饮水机、洗漱间、水冲式厕所是学校每个楼层的标配,1.2米高的PE板围在墙四周,不仅防污、防尘、防潮,还增添了宿舍的明亮度。洗漱间里,一个个椭圆的洗手池十分干净,学生们照着镜子,弯腰洗脸,也很方便。但没改造之前,这里是一个50公分的水泥台,学生们踮起脚才能接到水龙头里的水,然后蹲在地上洗脸。

宿舍楼悄然发生变化的同时,旁边的食堂也换上了崭新的吊顶、瓷砖地面。菜品营养丰富,午餐、晚餐都有3个菜,每周两次鸡肉、两次排骨,两周一次红烧肉。

“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我们特别满意,虽然我们家离学校不远,但也愿意让孩子住校。”家住俄体镇兴安村的家长张欣说。

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中心学校,也有着同样的标准化设施。中午12点左右,白庙子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们涌到食堂,排队打饭。这天的菜谱里有鱼香肉丝、烧茄子,一名男同学舀了满满一碗菜,还有的学生吃完一碗后又来盛菜。

独立的淋浴间,宿舍洗漱间装上大镜子,水龙头可以调节流出热水……白庙子镇中心学校校长殷利军细数着,2019年以来学校餐饮住宿条件的变化。

殷利军介绍,之前用土灶台烧火做饭,现在有两个大的电灶台,还有烤箱、蒸柜、冷藏柜等设备;此外,特别设置了消毒洗水区域,“学生进入食堂必须先洗手才能吃饭。”

午后,学生来到学校修建不久的塑胶操场上体育课。“以前的土操场是刮风一嘴沙、下雨一身泥,户外运动很难开展。现在有了塑胶跑道、足球场,同学们一下课都会来运动。”殷利军说,在书法、美术、音乐、科学等兴趣教室内,各类设备也应有尽有,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已累计投入资金92.51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308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520平方米,惠及76个旗县2087所学校107.66万名中小学生。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许多农村牧区学校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