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体坛世界冠军群英谱上,7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刘伟,可能不算最显赫的存在,却非常特别。

过去,人们对刘伟的认知,更多的来源于她在央视体育频道的解说。她的解说很有理论性和思辨性,不负“副教授”的头衔。而最近,在北京大学主办的人文体育高层论坛上,刘伟的一场演讲又吸引了众多眼球。

通过她的演讲,人们这才知道,刘伟的人生有两个清晰的16年:从1999年到北大法学院读本科开始,到心理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毕业,再到教育学院博士毕业,一共用了16年。而她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拿到7次世界冠军,也恰好是用了16年。

目前,刘伟正在为自己的人生做第三个阶段的16年规划。“这个阶段我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一是要牢固树立健康是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最大力量;二是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继续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三是在体教融合方面开创进取;四是通过电视解说等方式,继续传播乒乓球文化;五是编写乒乓球课程相关教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为退役运动员,刘伟有这么清晰的人生规划,并拥有如此充实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要知道,即使贵为世界冠军,退役后生活艰难人生茫然的也大有人在。

正因如此,媒体在做这篇报道时,用的标题是“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解读体教融合密码”。

准确地说,刘伟是体教结合的宠儿,体教融合是这两年才有的概念。

名校招收世界冠军,一来扩大社会影响,二来解决退役运动员出路,如此体教结合,可谓双赢。但这只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方式,刘伟拿到7个世界冠军,并没有北大教育的功劳。

倒是同在北大学习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许昱华,在读书期间拿下世界杯个人冠军;中国击剑队的雷声,在北大学习期间也夺得了奥运金牌。要说“体教结合”,许昱华、雷声似乎结合得更紧密。

那为什么是刘伟成为今日体教融合的样板?

原因也不复杂,刘伟在北大完成学业后,继续留在北大,还参与创办了北大乒乓球俱乐部,带出了一批学生运动员。她不只是在文凭、学位上和北大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规划和北大教育融在了一起。

自称在运动员生涯中,“没有把球打明白”的刘伟,通过北大的系统学习,开始把球想明白、讲明白了,对胜负的把握、对输赢的感悟等,都和以前大不相同。

在授课和执教过程中,刘伟把这些有益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感悟,反哺给学生,同时用中国乒乓球队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超前意识来打造他们的特长。

在此过程中,刘伟有一种“常常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感,并乐在其中”,因为学生们“不仅用拼搏铸就了辉煌,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伴随一生的体育精神。”

什么是体教融合的“融”?我想,刘伟用心用情用力做的这些,庶几近之。

自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来,体教融合成为热词。体教融合,关键在“融”!如何融?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非简单地把两个部门的资源进行相加。

为此,首先要进行理念变革,以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其次,要看到体教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理念和趋势,而不是要搞“一刀切”。所以,但凡有利于贡献体育和教育共同的力量和价值,就要鼓励各种探索和实践。

刘伟豪迈地宣告:“体教融合在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时代。”衷心希望这盛世如她所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