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最新出炉的《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78,达到九年来的最高水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表示,今年指数达到6.78这一新的高度,主要由于“退休准备充分度”以及“退休计划完善度”等方面较去年有大幅提升,中国居民对退休生活的信心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开始复苏,居民对于退休后拥有舒适的生活具有更强的自信。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对于退休生活的愿景延续了2020年较为乐观的基调,对多花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旅游、发展新的爱好等具有丰富的联想。中国居民预期退休年龄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普遍希望在51-60岁年龄段正常退休,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同度逐年提升,财务状况、工作认同及家庭责任为影响居民退休意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特征居民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有所不同。因此,单一的退休制度难以符合所有人的意愿,延迟退休的年龄标准需要有一定的弹性。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对退休生活的信心水平在经历2019年的骤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后首次回升。退休生活的压力来源多样化,身体健康状况是首要担忧。在养成健康习惯的同时应当增强对重大疾病和失能风险的防范意识与应对能力。此外,《报告》中对于新冠疫情也做了专题研究,居民对新冠疫情的感受以负面为主,但并未因此降低对退休生活的信心。在疫情的压力下,居民更多选择减少日常开支并动用储蓄账户度过危机。与国际相比,中国居民对退休储蓄在未来恢复具有更强的信心。

高知高收入人群指数较高,年轻人退休准备信心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未来退休的压力也逐渐呈现在青年群体面前,青年人相比于年长群体更容易因为退休后的收入问题感到焦虑。面对经济压力和社会老龄化压力,青年群体对退休生活的信心不足。《报告》显示,仅有48%的青年人对自己退休后能过上舒适满意的生活具有较大信心,约16%的青年人持有消极态度,尤其是18-24岁青年人对退休生活预期最为悲观,他们主要担心未来没钱、缺乏社交、失去独立能力。

养老保障“三支柱”亟待完善,多方合力方能提升居民退休准备水平。《报告》显示,我国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仍存在较大不足与失衡,居民预期退休收入较多来源于第一和第三支柱。政府提供的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始终是中国居民最重要的退休收入来源和基本保障。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当期结余已呈现下滑趋势,并于2020年首现全国性缺口。在省级层面,有14个省的基本养老金出现缺口。未来,基本养老金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亟待破局。

针对目前我国居民退休的状况,《报告》建议,政府、企业和个人层面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政府应加强国民金融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养;企业应当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弹性化退休制度,鼓励员工适当延迟退休时间;个人则应该不断提高对财务规划问题的认识理解能力,结合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个人养老金的策略选择。

《报告》同时认为,商业保险公司须从单一的“资金保障”模式向“资金保障+服务提供”模式拓展。在获取客户和目标市场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应当重视不同层次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采取不同方式拓展“下沉市场”和“高端市场”中的客户。而在业务拓展和营销渠道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在传统代理人、金融机构渠道之外,应当重视线上业务的宣传,积极拓展财经网站、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兴渠道,采用意见领袖营销、事件营销等方式丰富营销手段,让更多消费者对保险产生正确的认识。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推荐内容